蔡宗恩的物理治療大小事 WFU

網站頁籤

2025年10月4日 星期六

【鏟子超人守護腰力】到花蓮災區清淤必看:如何避免腰傷與自救指南

        

作者:蔡宗恩 物理治療師 



前言


花蓮正面臨嚴重的災後清淤挑戰,許多「鏟子超人」無私投入幫忙。但別忘了,在奮力鏟泥的同時,我們的腰部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。若沒有注意姿勢,不但可能肌肉拉傷,嚴重者甚至引發椎間盤突出,反而成了「需要被救援」的一員。
本文整理了正確清淤動作、腰部保護要點,以及在地自救方法,讓你出一份力的同時,也能安全回家。


為什麼腰部容易受傷?


因鏟泥重複性高,而災區裡的淤泥多半含水份較多,重量超乎想像,光靠上半身是不夠的,這時就會考驗核心肌群是否夠強壯,才能穩定身體。若是如果沒有保持核心肌群發力,一旦長時間彎腰,最容易會讓腰部肌肉受傷,而身體轉動的動作,更會讓腰部椎間盤產生的高度的壓力。此外,泥濘地面更容易滑倒,一不小心就會增加受傷的風險,輕則肌肉拉傷,嚴重時可能會導致椎間盤圖出,實在不可小覷。




鏟子超人必學的『護腰四招』


1. 善用蹲下,不要彎腰
鏟泥或提重物時,記得先屈膝蹲下,讓大腿承重,而不是光靠腰背支撐

2. 背部打直,核心收緊

保持背部挺直,勿彎腰駝背,記得微收小腹,就像穿了「隱形護腰帶」。


3.少量多鏟,不要逞強
一次鏟太多時,乍看之下好像速度快,但其實更耗體力,同時也增加腰部受傷的風險。


4.轉身靠腳,不要靠腰
身體轉動方向時,記得用雙腳小步轉動,不要腰部硬扭,變成『下半身不動,只動上半身』。
小提醒:之前腰部有受傷的超人,會建議穿著護腰帶或腰部護具,才能有效分散壓力。




清淤後的伸展放鬆做哪些


  1. 一、脊椎:
    目標是讓脊椎放鬆、減壓,恢復彈性。

    1. 
    貓牛式:四足跪姿,交替拱背、凹背,可同時活動頸、胸、腰椎。


2. 懸吊:雙手抓單槓或門框,利用自體重量讓脊椎自然伸展。

3. 坐姿脊椎旋轉:坐在地板,一腳伸直、一腳彎曲。彎曲腳跨過伸直的腳,身體轉向彎曲腳的那側。



二、伸展腰部肌肉
目標:緩解下背部僵硬,避免肌肉拉傷。

1. 單膝抱胸:仰躺,單膝抱向胸口,另一腳伸直,拉伸腰部或改成雙膝抱胸。



2. 嬰兒式:呈日式跪坐,臀部坐向腳跟,手部向前延伸,拉開腰椎與背部。


三、伸展背部肌肉
目標:釋放肩頸與上背壓力。

1.旋轉胸椎:四足跪姿,一手往對側手及對側膝蓋中間穿越,旋轉胸椎,拉伸上背。


2. 雙手環抱:環抱身體後,用雙手相互扣住對側肩胛骨外側緣,身體向前傾斜,可伸展背部菱形肌。


在地急救三步驟


1. 休息:找個平坦、安全處躺下,避免腰椎或是肌肉繼續受傷。
2. 冰敷:腰部或是其他部位有明顯疼痛、灼熱感,立即冰敷可減少發炎,每次15分鐘,重複2~3次。
3. 支撐:利用毛巾或布條簡易綁腰,給予壓迫並降低移動時震動。
 
隨時觀察症狀的變化,若只是輕微痠痛,多休息與冰敷即可,一旦出現腿麻、無力、甚至大小便困難,這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的警訊,務必立即送醫。此外,隨時補充水份與鹽份避免大量流汗後造成肌肉痙攣。







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

『肌力不足、筋膜緊繃、動作卡卡?揭開筋膜緊繃真正原因與改善方法』

       

作者:蔡宗恩 物理治療師 



前言


在臨床工作中,我們常聽患者抱怨「這裡總是覺得緊緊、卡卡的」、「按摩放鬆完隔天又緊了」,甚至伴隨疼痛或活動度受限。
深入探討後往往發現,這些症狀背後的核心問題,並不只有筋膜本身產生症狀,而是肌力不足導致的過度代償所引發的惡性循環。




肌筋膜的生理角色


肌肉(Muscle)和筋膜(Fascia)在人體中共同構成動作控制與姿勢穩定的基礎架構: • 肌肉:負責產生動作與穩定關節,是靠主動收縮的方式。
• 筋膜:位在肌肉的內外層,提供結構性支撐與包覆、傳遞張力、讓動作產生更有效率,並整合全身動力鏈,就像連結火車每一節車廂之間的鐵鍊。
在理想狀態下,肌肉負責主動動作,筋膜作為被動支持,兩者分工合作。然而當肌肉力量下降或控制能力不佳時,筋膜便會被迫承擔原本不屬於它的工作,因此產生過多負荷。







肌力不足如何導致筋膜緊繃?


1. 代償性張力提升 當某一肌群無法有效啟動(像是臀肌、腹橫肌),身體會傾向招募其他肌群或結構(如背部深層肌群或筋膜系統)來維持動作表現與姿勢穩定,此現象即為代償(Compensation)。
筋膜因此被動拉長、加壓,身體才會長期都處於高張力狀態。

2. 張力失衡與筋膜滑動受限 肌筋膜系統如同一張蜘蛛網,當網上的一處張力改變,就會牽動整體動力鏈。局部肌力缺損則會導致筋膜滑動性降低、組織沾黏,進而讓緊繃與慢性疼痛反覆發生。

3. 動作控制惡化,形成惡性循環 因筋膜緊繃造成動作受限,導致患者活動意願下降或動作代償加劇,使原本應收縮活動的肌群變遲鈍甚至萎縮,最終形成「肌力不足 → 筋膜代償 → 緊繃疼痛 → 動作卡卡 」的惡性循環。




臨床對策與處置建議


  1. 1.評估核心穩定與關鍵肌群活化能力(如臀肌、腹橫肌、肩胛穩定肌群)。

    2.針對肌力失衡部位進行功能性訓練。

    3.適時搭配筋膜放鬆與伸展,促進組織滑動。

    4.強調動作控制與姿勢再教育,避免代償模式持續發生。








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

『背部渾圓厚實的不是肌肉,而是這裡出問題!』揭開背痛的真相!

       

作者:蔡宗恩 物理治療師 


小楊是名女性會計師,每天坐在電腦桌前的時間長達8小時,某日照鏡子時赫然發現自己的背部彷彿健身選手般渾厚,但她平常的習慣是個下班後足不出戶的小宅女,這究竟是為什麼?


什麼是筋膜?


筋膜(Fascia)是一種廣泛存在於人體內的結締組織,就像一層「立體網狀保鮮膜」,包覆、支撐、連結著肌肉、骨骼、神經、血管與內臟。

它是由膠原蛋白與彈性纖維組成的結締組織膜,依分層由上而下可分為:
1. 淺層筋膜(Superficial fascia):皮膚下方,連接皮膚與肌肉。
2. 深層筋膜(Deep fascia):緊貼肌肉表面,將肌肉群分開,協助肌肉滑動。
3. 內臟筋膜(Visceral fascia):包覆器官、腺體,固定其位置。




背部厚實感重,時常出現痠痛


背部變厚的原因,恐怕是筋膜失去平衡,而顆粒感則可能是節結。

我們一般視覺上所看到的背部厚],實際上是身體在力學平衡與身體代償這兩者之間不斷調整的結果,而長期的姿勢不良容易導致筋膜彈性和周邊循環變差。

而當筋膜本身的彈性纖維減少、膠原纖維增加時,在修復過程中就容易出現排列混亂的狀況。

這就像是我們在排隊等待結帳時,發現前面的隊伍沒有沿線排列整齊,導致後面的人不知道該排在哪,只能隨意亂站),這種情況就會導致筋膜緊縮成一團,最終形成節結。





常見的原因及好發族


辦公室久坐型態及習慣性駝背為目前最常見。

這兩者因身體的慣性往前,容易造成背部筋膜處於拉長、緊繃狀態,長期下來容易造成筋膜沾黏(adhesion)。
而身體循環變差,痠痛及炎症物質無法被血液循環順利代謝時,就容易造成發炎,而大家耳熟能詳的足底筋膜炎,便是如此。




改善的方法有哪些?


治療的要點並非單纯的按壓放鬆,這是普遍許多人的迷思,也是為什麼常去做按摩的人,按壓當下覺得很舒服,隔天睡醒立刻又出現痠痛的原因。

重點在於要讓身體建立好的力量使用、打破原本舊有的錯誤習慣,才能讓筋膜產生自我修復。
  1. 1.物理治療:藉由徒手治療針對緊繃筋膜進行適度鬆解促進局部血液循環、打破沾黏,針對弱化區域進行肌力訓練進行強化,使身體維持在正確位置。

    2.休息:急性期會建議以休息為主,避免過多使用減少會產生疼痛之動作。

    3.藥物:嚴重時可服用醫生所開立之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(NSAIDs)來減輕發









2024年1月21日 星期日

年前大掃除,擔心肩痛找上門?醫傳授:做完家事後『這個動作』能減輕不適。

      

作者:蔡宗恩 物理治療師 


小玉老師是名任教於國中的老師,近日因肩頸不適而前來就診。

老師:我右邊頸部很不舒服,就是從脖子一路往下到胸口上方都覺得很緊繃。
我:請問你過去一週有做了什麼事情嗎?
老師:因為學校開始放寒假,所以趁著空檔幫家裡大掃除。
我:那你都做了哪些家務呢?
老師:擦窗戶啊,還有一些比較高的櫃子等等。
我:那有可能是舉手和仰頭太久造成肌肉發炎了。



相關解剖位置及功能


胸鎖乳突肌(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,SCM)是指位於脖子兩側,從耳朵後方一路向下延伸至鎖骨的肌肉。主要作用是側彎、旋轉、彎曲頸部,還能協助吸氣、穩定頸椎、幫助咬咀嚼

容易造成不適的原因:

1.工作特別是在進行一些需要肩膀高舉過頭的動作。

2.錯誤的姿勢:長時間處於不良姿勢;像是工作時頭前傾或睡覺時枕頭過高。

3.受傷或疾病:有時由於頸部肌肉過度緊張或拉傷所引起;而常見疾病則像是斜頸。這是一種出生時就存在的症狀,可能與肌肉的不正常發展或神經系統的問題使頭部傾斜或轉向一側。


胸鎖乳突肌症候群是什麼?


此條肌肉一旦出現症狀時,除了頸部的不適外,也會表現在其他鄰近位置。因此所包含的範圍相當廣泛,以下舉例常見症狀:
  1. 1.頸部僵硬:左右轉動時活動度範圍很小,時常感到頭頸僵硬。

  2. 2.轉移痛常見位置:可分成胸骨部分:枕骨後方往前延伸到同側眉毛、臉頰和喉嚨;鎖骨部分:前額及耳後疼痛(嚴重時出現暈眩感)。

  3. 3.張力型頭痛、頸因性頭痛


脖子痛就一定是胸鎖乳突肌症候群嗎?


日常生活中造成脖子痛的原因很多,其中也各自有相對應的症狀及位置,如果有脖子疼痛或不適,建議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評估,以獲得確切的診斷和適當的治療建議。

其他常見病症如下:

頸椎退化:容易導致頸部肌肉緊繃和僵硬,範圍從頸部向上延伸至頭部或向下延伸到肩部,嚴重時如果壓迫神經根造成損傷,可能會導致手臂麻木、刺痛或無力。

改善的方法有哪些?


  1. 1.物理治療:急性期時會先使用冰敷、以減緩發炎,之後可改成熱敷來促進局部血液循環,以達到肌肉放鬆。此外也需藉由徒手治療針對肌肉筋膜等軟組織進行鬆解,以恢復彈性及關節活動度。


  2. 2.休息:避免過多使用肩膀及減少會產生疼痛之動作。


  3. 3.藥物:嚴重時可服用醫生所開立之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(NSAIDs)來減輕發



在家可以做這些


單側拉伸

以右側為例。左手放至右側鎖骨處,往左側彎後,轉向右側,接著向後伸直頸部,直到脖子右前側肌肉有感到輕微拉伸感,維持此姿勢30秒,每天數次。




雙側拉伸

雙手交叉放至胸前、固定對側鎖骨,接著深吸氣後,將頸部向後仰同時做出吐氣動作,直到脖子前側肌肉有感到輕微拉伸感維持此姿勢30秒,每天數次。




延伸閱讀